都市驿家装修公司一栋出租楼治理背后的破与

   时间:2024-11-28 阅读:

红色网格员、志愿者、房东、租户等围坐在小院里,边吃早茶边聊天,围绕着小院以后如何管理、希望开展哪些活动等话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受访单位供图

周五晚上,天空下着细细小雨,却丝毫不影响龙华区观澜街道大富社区陂老街区25号楼租客的好心情。在楼下的小院,大伙肩挨着肩围坐在屋檐下,一起观看东京奥运乒乓球男团决赛。“又拿下一局!太棒了!”人群中不知道谁喊了这么一句,大家不由得拍手鼓掌。

“以前,我们住在一栋楼里,但谁也不认识谁,见了面也不好意思打招呼。经过小院的一两次活动后,大伙都熟络了,关系也更亲近了。”租客肖富思说。

从互不打交道的“陌生人社会”,到人们愿意走下楼一起聊天和商量事宜,出租楼氛围变化的转折点是因为一个“共治小院”。

这是陂老街区街长何穆婷最新治理思路的成果。它以小院议事作为治理的抓手,引导党员、社工、社会组织、房东、热心租客等各界力量在一栋楼里有序地参与治理。

将一栋楼作为一个治理单元,这在龙华区乃至深圳来说都是件“新鲜事”。那么,“共治小院”到底是怎么来的?在这栋出租楼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治理故事?为了解开这些疑惑,南方日报记者走进陂老街区这座“共治小院”,一探究竟。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绣花针”式精细治理

管好楼栋就等于管好街区

“共治小院”的来源并非偶然,它是观澜街道这场宏大的“街区+红色网格”治理改革的一个最新产物。

今年,观澜街道大力推进“街区+红色网格”探索,将更多资源、服务下沉社区,同时把每个社区划分为若干个“街区”,由社区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包干一个街区,成为街区街长,从而进一步压实社区层面党委班子的治理主体责任。

街区长通过成立街区理事会,搭建政府与居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纽带,围绕街区治理重难点问题,合理确定街区治理目标,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街区治理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城市环境面貌、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激发基层干部群众的热情和活力。

同时,观澜街道依托社区原有城市基础管理网格,建立红色网格作为基础服务单元,推动各类党员力量向红色网格报到,“支部建在(红色)网格上”,统筹格内各种力量开展服务,最终建立起“街区+红色网格”党建引领治理模式,实现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通。

实施“街区+红色网格”治理改革后,大富社区党委委员何穆婷除了是陂老街区街长,还多了一个身份——网格党支部书记。“之前我主要是负责做党建工作,但做了街长、网格党支部书记之后,这个街区里的安全生产、市容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要了解。”何穆婷说。

这种从社区“条”上的负责走向街区“块”上的全面统筹,让街区长们一度觉得茫然,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做起。“我想到了走访,通过走访群众去发现问题,找想法。”通过走访,何穆婷和街区理事会成员对陂老街区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发现,陂老街区是一个产居共存的街区,由一栋栋出租楼组成,里面住的租客大部分都是在工业区上班的外来青年。

“楼栋其实是可以作为一个治理单元的。因为街区的人群都在一栋栋出租楼里面,把一栋栋楼管理好了,也就等于管好了整个街区。”理事会成员、龙华区思康社会工作事务所理事长严深达说。

街区治理困局

楼栋成了“陌生人社会”

将治理的目光聚焦在一个楼栋,这是前所未有的,难度也是空前的。

街区理事会成员发现,虽然租客都住在一栋楼里,但是大家没什么事不愿意下楼,在楼里也基本不打交道,完全是陌生人社会。如果每栋楼都是如此,那么整个街区治理也没法做好。

“感觉在唱独角戏一样,街区做了些事情,但居民不关心”;“和居民之间像是隔了个挡板,你做你的工作,他上他的班”;“住在街区的年轻人下班就宅在家里,怎么也不愿意走出房门与大家沟通,更不用说参加社会治理了”……在第二次街区理事会上,每个人都将自己走访后的困惑提了出来。

因此,街区治理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这些租客走出房门,敞开心门,打造一个能让他们走下楼去相互认识、交往的空间,把出租楼变成一个有爱、有温暖的熟人社会。这也是引导党员、社会组织、物业、热心居民等各界力量有序参与治理的关键一步。

在理事会上,针对如何治理一栋出租楼,成员们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

“想念老家的氛围,空闲的时候大伙就聚在院子里围坐着聊天,有什么问题就一起商量。”

“陂老街区每栋出租楼下也有小院啊,就是太破太乱了,什么东西都有。”

“收拾收拾,不知道居民愿不愿意下楼来玩?”

“要是愿意下来,就可以拉近彼此距离,引导他们走进楼栋、街区治理的大门。”

“对啊,我们可以把小院布置成租客喜欢的样子,可以举办各种活动,让大家互相熟络。”

……

“共治小院”的想法就这样第一次被提了出来。“我一直在想,街区理事会虽然聚集了一帮街区治理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街区还有很多居民,一个理事会不能容纳太多人。如果能最大限度地发动居民参与进来,比如通过一个个楼栋的‘共治小院’,就把大家都凝聚起来。”何穆婷说。

观澜街道党建督导辅导组组长黎健兰也参与了这场理事会,听到大家的讨论,她深表赞同:“青年力量也是社会治理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如果在街区有这么一处地方,可以让年轻人来这里喝茶、聊天、沟通,引导他们慢慢地参与到基层治理当中来,街区治理就成功了一大半!”

“是啊,不要小看了这些楼栋,每个楼栋都有几十到几百人,都可以形成一个小圈子。楼栋里的‘共治小院’,就相当于我们街区理事会下面的更小一层的治理抓手,给更多人参与的机会,把这个街区的治理做得更加精细。”严深达对“共治小院”项目也投了赞成票。

“共治小院”破题

租客、房东、街道齐参与

“经过商量,我们选择了25号小院作为试点,因为这个小院的环境基础好,打造起来难度相对小些,能更快速打造出一个样板。”何穆婷说。

开完理事会后,“共治小院”项目马上就启动了。因为这个小院是给租客走下楼交友、娱乐以及共同商量管理公共空间的地方,只有融入大家的想法和喜好,才能让租客愿意且主动走进小院来。

为此,何穆婷邀请了社工和红色网格党员一起进行入户调研,邀请大家为小院的打造出谋划策,“刚开始大部分租客的态度还是比较保守,所以我们就从普通的问候和聊天开始,然后再慢慢向他们介绍‘共治小院’的内容,询问他们的意见”。

社工黄婷回忆,第一次上门时,租客不太愿意透露更多信息,心里会有些迟疑,觉得哪有这么好事情,“当我们第二次、第三次敲开房门时,发现他们的态度也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位重庆来的大哥很直爽地说:‘你们又来了,服务好周到。’”

也是从第三次开始,他们才陆陆续续向入户人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小院可以放一些小孩玩的游乐设施吗”“可以摆上大家能坐下来聊天的沙发吗”“如果有电影、球赛之类的观看,我们会比较感兴趣”……

有了这些反馈,“共治小院”要怎么打造就有头绪了。但要动手改造小院,还需要得到房东的支持。陂老街区第12红色网格支部书记孔庆宝告诉记者,其实房东也有自己的烦恼,因为楼上住的都是租户,大家一来觉得不是自己的房子,二来觉得随时要搬走,所以不爱惜家具、卫生脏乱的事情时有发生。

“很多租客都把出租屋只当成一个睡觉的地方,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回到租房里,就低头玩手机、看电脑,或者闷头大睡,彼此之间很难发生交集,没有‘邻居’的概念,所以谈不上什么热爱了。”房东黄福来说。

把小院打造好后,通过做活动、做服务,把青年人吸引过来,大家一起商量楼栋怎么管理、怎么维护,房东的烦恼也可以减少大部分了。“这也是房东态度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他从一开始的不赞成,到后来帮着我们出钱出力,一起打造小院。”孔庆宝说。

可以说,“共治小院”从征求意见到落地,整个过程本身就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因为它不仅融合了租客的想法、房东的贡献,而且也有社会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它是街区治理楼栋的一个抓手,更是租客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平台。

“共治小院”首秀

青年租客打开房门、敞开心门

五颜六色的盆景,粉红的电话亭模型,可爱的小熊公仔,还有木色的摇椅……走入陂老街区25号小院,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个网红打卡地。

“地砖全部重新翻修过了,盆栽是房东特地买回来布置的,院落的一物一景的设计都是来源于租客提的建议。”何穆婷说。

小院建好了,得有一个专属的名字,街区理事会成员和租户们集思广益:清风小筑、我爱我家、同心院、都市驿家、燕筑小院……最终经过投票表决,小院的名字产生了——燕筑小院,灵感来源于这栋出租楼大门上方的燕巢,寓意来深奋斗者在这里打拼安家,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是小院主人。

就在燕筑小院打造好后的一个周末,由深圳市龙华区思康社会工作事务所发起、陂老街区、第12红色网格党支部共同举办的“左邻右舍”早茶会吸引了一群热心租客和志愿者,25号出租楼楼下热闹极了。

当天上午,小院里的大圆桌上摆着一袋袋面包、油条和豆浆等早餐,红色网格员、志愿者、房东、租户围坐在小院里,边吃早茶边聊天。围绕着小院以后如何管理、希望开展哪些活动等话题,大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像以前一样防备而又拘束。

“希望在小院开办小型音乐会或者生日会,丰富街区居民文化生活”“在小院开展周末影院,播放电影或观看球赛,能提升小院活力”“可以招募租户、义工共同管理和维护小院”“可以实行轮值制,每周一轮或每月一轮”……

一场温馨的茶话会,凝聚了街区力量,打破了社区人员与居民之间的隔阂。通过这次聚会,燕筑小院成立了一支小院管理团队,建立了管理制度,还明确了小院的后续服务方向。

房东主动提出,要当团队的管家,带着团队把这栋出租楼管理好。租客肖富思说:“我就负责打扫卫生吧,平时在楼下带娃时,看到有垃圾我就顺手扫了!”还有当天没有参加茶话会的重庆大哥,听说这次茶话会的内容后表示:“下次周末一定要参加,谁不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好呀!”

“共治小院”示范

另外5栋出租楼房东有效仿意向

越是在像深圳这样一座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就越要像绣花针一样精准细致。从社区到街区、再到楼栋,观澜街道不断深化基层治理,在这个产居共存的社区将公共空间和共治平台融合在了一起。

从街区治理到“共治小院”,观澜街道大富社区将一栋出租楼的治理做得有声有色。通过发动房东、房客一起打扫、布置小院空间,让房东、租客在活动中彼此熟悉,再引导他们建立小院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为后续的小院共治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们现在的参与还不算太深入,但从之前的外围徘徊到如今浸入到社区里面,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严深达表示,只有开口交流,才能了解青年人的需求、困难,再慢慢让他们成为社区治理的一股新力量。

在茶话会之后,燕筑小院的租客们还一起观看了奥运比赛,举行了一次灵活就业人员聚会。“通过一次次活动,明显感觉我们这个楼栋比以往更有活力和凝聚力。”房东黄福来笑着说。

“共治小院”而又不只是提供娱乐活动这么简单,从青年人的不吭声、不交往,到能下楼一起喝茶聊天,它推动着25号出租楼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迈进。

空间更漂亮了,房间更干净了,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了,燕筑小院的治理成果有目共睹,也得到了更多出租楼栋房东的认可。据了解,现在已经有另外5栋出租楼的房东向街区理事会抛出了橄榄枝。

“得到了积极反响后,我们考虑在燕筑小院开展工作的同时,在其它出租楼开展一些活动,比如最美房间评选,通过多点开花,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观澜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农村百事通

农业灾害研究

装备制造技术杂志社

更多>最新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百科知识 |  风水起名 |  健康养生 |  科技科学 |  法律知识 |  生活维修 |  旅游休闲 |  综合资讯 |  财经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