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娘娘宫关于金蝉曲故事----蝉药·金蝉曲·蝉娘娘宫
说 在 前 面
早在唐五代,家住河南固始县铁板桥桥头的张郎中随王入闽,开闽王王审知在福州设五台山,卜居闽候时就在南通起建蝉娘娘宫当明代台江手工业经济大繁荣时,迁移到茶亭街,为方便病人,在宫前还独资建造仁德桥。后来在悬壶济中受一场无枉之灾而入狱,在牢中口占一首“阿蛴叫荔枝红”民谣,被福州儿童广为传唱;十分景仰金蝉娘娘茶亭艺人在听到这个美丽而悲怆的故事后,集体创作了二首关于蝉儿的十番《金蝉曲》,2006年还被省文化厅列为福建省非物资文化遗产。
话说明代福州张家出了一个郎中,主治小儿惊风啼哭及风热诸症。配伍的中草药中必定有蝉蜕(即阿蛴壳),为幼蝉化成蝉时所脱下的皮,这个粘在树上干枯呈浅黄色的壳;富含甲壳素,据《中华药林学》记载和现代科学检测,它含有异黄质蝶呤,腺甘三磷酸酶,中医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咽喉肿痛,风诊骚痒,目赤目翳,破伤风,特别是小儿惊痈,夜哭不止等。
有一天,东乡有一个姓黄的财主仔黄二郎得急症,因交通不便,送来时候已奄奄一息,郎中说你们若早一天送过来就有救了,推辞时其家人一定要张郎中看,张氏也勉为其难地收了下来,将死马当活马医,终因天气炎热,黄氏家人误了时间,即使神仙也无力回天。当时,财主有一个表兄在福州衙门当官,就将张郎中告了,昏官就定张氏为“庸医”予以法办。张郎中是春天时抓进去的,监牢盖在白马河边,当夏天来到时,窗口外荔枝树上传来此起彼伏的一阵又一阵“知了知了”阿蛴声,郎中想到如果在家,荔枝应该开始红了,念着念着,偶得“阿蛴叫荔枝红”句。接着又关到农历八月份,家人送来了秋衣,又听到秋蝉又“嗪呷,螓呷”的叫个不停,由于牢房阴冷,想到年迈的父母在山区,早晚应该把火笼取出来了,于是又得一句“螓呷叫掼火笼”句。因后来新来的王县令清正廉明,家人鸣冤上告,经复审,冬至时就把郎中释放了。出狱后,张郎中在行医中,教孩子唱“阿蛴叫荔枝红,螓呷叫掼火笼”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就传遍福州十邑地区。
到了清初,福州几个十番艺人听到这个悲怆的故事,又联想起历代文人(还有官员)对阿蛴的赞美,就着手谱曲,编成曲牌一首取名《金蝉》,一首取名《钓金蝉》。传艺人熊大章演奏技艺最高,称“熊派”;清朝同治末年还参加南郊场比赛,乾隆年间还在闽山庙演奏,游人香客听得如痴如醉;光绪十九年在城里参加十番比赛,大获盛誉。民国中茶亭老艺人林依货还经常带一拨人到同心堂表演午供音乐,当时前坐为打击乐,后坐为管弦乐,用笛、簫、胡琴、琵琶、云锣、木鱼、檀板、大鼓等十种乐器轮番演奏。同心堂不仅提供茶水点心,还管酒饭,还加送礼品作纪念,如不讲这些,很多人不知什么叫斗堂。
共和国三十八年(1987)春夏之交,省音乐工作组与市群艺馆还派人到娘娘宫社调,将具有福州“吓油咪”的民谣“阿蛴叫荔枝红”给采风了。共和国五十七年(2006年)二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制组将茶亭十番音乐上报中央,5月20日包括吾蝉娘娘宫宫堂音乐《金蝉曲》二首,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前几年,台江区政府、政协、文体局、文化馆还编成书发给有关单位。时至今天福州五区八县男女老少都会唱。张氏的治小儿病的单(偏)方,都来自茶亭同心堂开堂坐医济世医生,形成了福建蝉文化,这是我们台江区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