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热搜,我的第一直觉是孩子们被从空中楼阁上放下来了。
之前的教育政策,是之前我国国情下最适合中国的教育方式。那么当历史的车轮不断滚动向前,历史发展到今天的时候,我们肯定要选择最适合当下以及未来几十年中国发展的教育方式。
我认为这次教育变革是完全顺应历史时代潮流的,是把学生从学习的象牙塔里放出来接接地气的非常好的政策。
前段时间大热的是“双减政策”,那么双减是指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现在新出台的政策则是要培训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
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现在更注重对“人”的培养和培优,而不仅仅是对“学问无止境”的单一化追求。
从前的日色慢,年复一年只做一件事:上学,上辅导班,周六日上辅导班,节假日上辅导班。
除了这些学校专业课的课外辅导班以外,孩子们还要上各种兴趣班,比如古琴,比如游泳等等。
这里边不是没有孩子们发自内心真正喜欢的“兴趣”,只不过很大一部分是孩子们父母觉得对孩子“未来”有好处,所以逼迫他们牺牲“此时此刻”的空闲时间和好情绪叫他们去学的。
这里边有几分真正的快乐或者以后有多大的用处未可知,不过我做家教的几年经验来看,现在的大多数孩子确实挺累的。
辗转于课堂、辅导班、兴趣班之外就算了,孩子们之间也“内卷”。所以学习到十二点是常有的事。
我一个20多岁的成年人了,每天睡少了都头昏脑涨,更何况一个中学生了。
前许多年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就觉得能不能放过我们,实在是太累了。最主要的是每天真的睡不够。
经常的情况是老师在上面讲我已经在下边迷离了。尤其是上数学课的时候这种迷离带来的恐慌冲击力最强。
往往当我暂时迷离结束睁开眼的那一刹那,抬头向黑板望去,那一刻我太明白什么叫“天书”了。
后来我上大学了没课的时候去当中学生的家教老师,我读书是在农村,我看到的是这些城市的孩子们也是一样的内卷,每天几乎一刻不闲在学习。
我印象很深的是带了很久的一个小女孩,她妈妈的经典名言是学英语累了就做两道数学题放松一下。
然后她就真的每天都满满当当的行程,在我看来可能有点透不过气。不过好在这孩子性格好,虽然很累但是依然每天阳光明媚,活泼可爱。
好了继续说说现在的最新政策,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
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习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等内容。
这就非常接地气了,这样一来,以后长大的孩子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己做饭的频率了,笼统来说,对自身的身体健康应该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政策中还指出,7-9年级时候适当体验金工、木工、电子、陶艺、布艺等项目的劳动过程。进一步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合作能力。
不仅要让孩子“动手”,还培养美感,培养创造力,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
毕竟生活还是非常需要美和创造力的。
从此,可能出现的一个很好的结果是以前专心搞学习而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孩子们会减少,或者在课程的进一步推进和人们观念的进一步改变下这种现象也可能会大幅度下降。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别让政策就只是政策。就比如体育老师这么多年来老是身体素质不太好,一到各种考试之前总是生病。
“填鸭式教育”我们希望它成为历史,谁也不能否认它是有历史意义的。但是现在重要的是如果现在劳动课程要加入课堂的话,就需要相应的政策来确保施行力度。
还是那句话,别让政策成为口号。警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长期共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