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爷爷的名字吗?你知道你太爷爷的名字吗?你知道你们家族的历史吗?你见过你家的家谱吗?
问到最后一个问题,你笑了吧?
什么年代了,还讲家谱。
别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1984年、2001年曾两次发文要求各地和部门对家谱的撰修和研究予以重视和支持。
为什么?
因为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历程,是一个家族的成长记录册,更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
周五假期托管下课的时候,高个子李海明不高兴地跟我请假:老师,周一我请假,我爸让我和他们一起去上坟。
为什么不周末去?我感觉很奇怪。
周一我叔叔才回来上坟,我爸爸说我们必须一起,这样才是一家人。为了等我叔叔,要不就周末去了。
老师,我不想去上坟,不去不行吗?
为什么不想去?
老师,你不知道,我家坟茔地老远了。先是开车到我奶奶家那个村子,再坐拖拉机,然后大约走十多分钟才能到。每次走一身汗,然后又冻个半死。太遭罪了,不去不行吗?
那你问你爸爸了吗?你跟他说你不想去了吗?
说了,我爸爸说就是冻死也得去,嫌冷多穿点。
我爸爸说我是我们这一辈最大的男孩子,必须得去。
那就去吧!老师给你讲讲为什么要去上坟?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孩子,你总得知道你的祖宗是谁,为什么生活在这里。
你可以不用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你一定要记住你们这个家族或家庭的历史。
老师,你别说,我真知道我爷爷和我太爷爷的名字,墓碑上都写了,我都记住了,我太奶奶的也知道。
可是,有什么用,我就能记住这些啊,再往上,也没有了。
记不住名字也没什么,了解一下你的家族曾经生活在哪里,为什么太爷爷来到这里?这就是历史啊!这可以也是应该知道的
可以问你爸爸!然后你再讲给你的儿子孙子听啊,口口相传,这就叫血脉,这就叫传承,这就叫不忘本。
再说了,扫墓也是一种孝道,是一种思念的传承。更是一种寄托,一种坚持。
人家80岁的老爷爷都要走着亲自为父母上坟,那么多的海外游子千里迢迢回乡祭祖,你一个小孩牙子就别抱怨了。
还记得余光中老先生的那首《乡愁》嘛:
扫墓何尝不是治疗乡愁的特效药呢!
今天周二了,李海明又过来了,到是挺高兴:老师,我问我爸爸了,我爸爸说,我太爷爷领着裹着小脚的我太奶 奶,从山东来的,就是那个闯关东。
我们村子第一个落户的就是我们家,我太爷爷和我太奶奶一起开荒种地,他们是我们小荒村来的最早的人。真是厉害!
我爸爸说我太爷爷还识字,小时候上过私塾,我家里的《黄帝内经》《易经》,好多好多的古书都是我太爷爷留下的。可惜,我爷爷和我爸爸上学太少,都读不懂。
我爸爸说了:让我好好学习,这些书都给我留着,考个好大学,光宗耀祖。
对了,老师,我家还有家谱呢,我爸拿给我看了。上面的人物画像好奇怪,我这一辈中间是“海”字,我下一辈中间是是“敬”字,我儿子起名就得叫“李敬什么”,挺有意思。
老师,家谱有什么用啊?就是给小孩子起名用的吗?可是,现在起名公司那么多,家谱显得太陈旧了。
家谱有什么用?用处大着咧:
往小了说,家谱能让你知道你的老祖宗是谁?
常言说得好: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根是什么,根就是埋葬祖先的地方,曾经养育亲人的故土。
一个人在世界上活个百十来年,如果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那真是有负先人的养育之恩了。
再说了,现在社会人口流动频繁,两个同姓人要是恋爱结婚,如果有家谱可查,能避免近亲结婚的尴尬。
再想象一下,当你浪迹天涯的时候,遇到了同姓同宗的人,俩人再对对家谱,查来查去,发现竟是一家,你说,那得多激动。
往大了说:家谱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每一个姓氏人员的身份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家谱里有姓氏渊源、始祖渊源等等好多内容。
其实一个家族的历史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
为什么《孔子世家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因为这个家谱绵延二千五百余年,为研究我国的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法制度等作出了贡献,它以走向世界,被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听没听过张明敏唱的《把根留住》,“多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
留住的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咱们中化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根。
李海明听得津津有味,听我讲完,又问了一个问题:老师,我家家谱画得太丑,我想在电脑上重新修定,行吗?
我看看他,笑着告诉他:这个事,我可不欠嘴,你问你的白发爹娘去!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